临床神经外科杂志

期刊导读

你好急诊科

来源: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25

阮细河笔名细河、探戈,副主任医师,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会员,咸宁市曲艺家协会会员,编剧,导演,演员。1997年开始从事文学艺术创作,在国家、省、市、区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、通讯、散文、诗歌、小说、报告文学等百万余字,撰有长篇小说《怒放的三角梅》、短篇小说《狗蛋的梦呓》等。

王建设在自己的单身宿舍里,匆匆地下了碗面条,就着“老干妈”吃了小半碗,觉得没胃口吃不下,便匆匆地下楼。

今天值上夜班,快五点半了,要赶过去接班,不能让同事等急了,作为急诊科的医生,准时接班已成了大家的一种自觉习惯。

路过一楼门卫的时候,有人在说话:

“听说我们医院神经外科昨天有位患者死掉了……”

“哦,死了就死了呗。有什么大惊小怪的,哪个医院不死人呀。”

“问题是,又有人要借机找医生闹事了。”

“哎,隔三岔五的闹,烦都烦死了。”

“是呀,谁叫我们做医生呢?……”

王建设是三年前从河南省某市中心医院停薪留职(不,现在算是辞职),应聘到这家医院急诊科的,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。他是一名内科主治医师,在医疗岗位工作快十年了。十年来,他怀着满腔热情,虔诚地为每一个找他看病的患者认真仔细地看病,每当他看到患者治愈后满意离去的背影时,他的心里都会升起一种骄傲甚至自豪的感觉。尤其在非典袭来的2003年,他感觉自己真的就像书上赞美的白衣天使那样,在给患者播撒福音,而自己也感到特别有成就感。可是近些年来,医院出现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医疗纠纷让他有些迷茫了。

“又是医闹?”王建设接过一句茬,心里紧张地抽了一下,便急急忙忙地赶着去上班。

“我看医院又要忙乎了……”后面声音仍在继续。

穿过门诊大厅的时候,好多的病人,可谓熙熙嚷嚷、人山人海。五点半应该是下班时间,医院作为特殊行业,为了患者就医的需要,把门诊时间延长到了晚上九点钟。这时候,好多病人仍然手拿着病历,排着长队在等着看病,几名保安正在维持秩序,一些导医指引着患者……

导医那里显得有些手忙脚乱,太多的病人围着她在问路:“护士,内科怎么找不到?”、“护士,你说妇科左拐向右拐再左拐左拐,我头都晕了,你就干脆带我去吧。”有人说,你们门诊的医生太少了,好多病人在骂人呢……

对于这些问题,王建设知道,医院现有的门诊楼是由几栋70-80年代的旧楼改造而成的综合楼群,已经改造了好多次了,没法再改造了。院领导已经在全院职工大会上说了,医院正计划筹建新的门诊大楼,专门解决患者排长队、看病难的问题。至于大楼何时能批下来,何时能解决这些问题,不该是他能考虑的。

穿过门诊大厅,在去急诊科的途中,要经过一个绿色长廊。之所以说是绿色长廊,主要是因为这条长廊是绿色塑料棚盖成的,阳光照下来,里面衬出一种恬静温馨的氛围。长廊里有一排宣传橱窗,画着精美的图案,宣传的是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,供患者看的。

快走到长廊尽头的时候,王建设突然发现有位小青年不对劲。从外表看,该青年年龄大约二十岁,只见他蹲在一个角落里,脸色苍白,浑身无力的样子,双手摸着肚子,露出痛苦的表情。走廊里人来人往,因为光线的原因,小青年痛苦的表情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。

作为一名急诊科的主治医师,王建设感觉事情不妙。

他走近患者,问道:“小兄弟,你哪里不舒服?”

小青年咧了咧嘴,作痛苦状:“肚子好痛……”

王建设摸了摸小青年的额头,很烫:“不行,你要赶紧去急诊科呀。”时间就是生命!经验丰富的王建设推测,该青年很有可能得了急腹症,需立即处理。

他来不及细想,搀扶起小青年向急诊科走去。

急诊科里人头攒动,救护车发出的频繁的“滴嘟滴嘟”的警报声像催命曲一样,搞得医生和护士个个精神紧张、诚惶诚恐。一副担架从车上被抬下来,导医陈丽萍赶紧迎了上去。

急诊科前面的草坪上,神经外科那个70岁因突发脑溢血死亡的死者家属,不知从哪里纠集了一帮人,开始玩起了静坐的闹剧……

对此情形,王建设已司空见惯了。他把小青年放到急诊室的抢救床上,这时小青年已经有了明显的恶心、呕吐反应。经过认真的问诊、触诊,王建设果断下达了“急性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,收住院手术治疗”的诊疗意见,并迅速通过急诊救治“绿色通道”,将小青年推到手术室进行手术。

上一篇:夜空中最亮的星纪念肖方老师 下一篇:没有了